指出,孙权仿效齐桓公、晋文公图霸业的设想是不现实的。因为曹操已取得控制东汉皇帝的有利地位,汉室已不可能恢复,曹操的力量也不是轻易可以铲除的。
割据江东,伺机而动:鲁肃建议孙权割据江东,利用曹操无暇南下的机会进攻刘表,占据荆州,进而占据长江以南,三分天下。随后建号称帝,逐步夺取天下。
鲁肃的“榻上策”与诸葛亮的《隆中对》在许多观点上一致,都是极具战略眼光的顶级策略,两者同样准确地把握了当时的客观形势,并提出了远大的政治目标。
而鲁肃提出“榻上策”比《隆中对》还早了7年,由此可见鲁肃深刻的洞察力和政治眼光丝毫不逊色于诸葛亮。
随着曹操稳定北方,担心被孙权抢先占据荆州,于是率军南下,引发了后来举世闻名的赤壁之战。
赤壁之战前夕,刘表病死,鲁肃借“吊丧”之名前往襄阳,主动接应仓皇南逃的刘备,为孙刘结盟打下了基础。因此,鲁肃无疑是孙刘联盟能够促成的第一功臣。
刘表之子刘琮已献出荆州降曹,东吴群臣纷纷劝孙权降曹,唯独鲁肃一语惊醒梦中人,点出众人皆可投降,唯独孙权不可投降的关键所在,极大地坚定了孙权与曹操血战到底的决心。
最终,依靠鲁肃和周瑜的“双剑合璧”,统筹全局,在赤壁一把大火烧掉了曹操的南下之梦。
赤壁之战后,孙权愈加重用鲁肃,一度称他为自己的“邓禹”。鲁肃从全局考虑,建议孙权把荆州借给战略盟友刘备,促进孙刘联合共同抗曹的计划。
或许很多人觉得此举是“肉包子打狗”,得不偿失,但背后体现的正是鲁肃深远的战略眼光:
联合抗曹的必要性:赤壁之战后,孙刘两家虽以弱胜强打败曹操,但论实力,孙权仍远不及曹操。只有走联合抗曹的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。
俗话说“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”,鲁肃此举一方面增加了反抗曹操的势力,另一方面以刘备作为屏障来阻挡曹操对东吴的威胁。
高瞻远瞩的政治家眼光:作为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,鲁肃对此非常清楚,所以他终生不渝地坚持这一战略方针,并为之竭尽全力。曹操在听闻孙权借荆州给刘备的消息后,正在写信时,震惊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