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是以孝闻名却被孔子批为“愚孝”的儒家弟子,他的思想影响深远,他还是“以孝治国”政治理论的创造者。本期视频,就让我们一起聊聊儒家风骨——曾子。
曾子,名参,字子舆,被后世尊称为“宗圣”。孔门弟子中,以曾子最能传道,子思是曾子的学生,孟子又是子思的弟子。
因此,曾子在孔门弟子中的地位原本并不高,但他上承孔子道统,下启思孟学派。随着后世孟子地位的上升,曾子的地位也随之步步高升。
曾子以孝为本的孝道思想,不仅是后世朝代“以孝治国”的理论基础,而且对后世国人的伦理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中国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,古训《增广贤文》中曾说:“羊有跪乳之恩,鸦有反哺之意。”动物尚且知道孝道,更何况人呢?然而,事情往往就怕矫枉过正。
曾子所提倡的孝本身对中国传统美德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,但结果却也摆脱不了被束缚的命运。在宋明之后,甚至有一种观点叫“父教子亡,子不得不亡”。
类似这种“变态”的观点还有很多,而在很多人印象中,这些观点都来自孔子,其实不然。
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,而孝道成为系统理论则归功于曾子。曾子可以说是儒家孝理论的集大成者。
《孝经》作为儒家论述孝道的一部经典,其全面性和浓厚的政治化色彩标志着儒家的孝道理论达到了顶峰。而孔子曾批评曾子:“人不可以不孝,但不能愚孝。”原因在于曾子的孝道理论过于极端。
曾子的《孝经》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,认为忠诚是孝的延伸和扩大,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、神秘化、政治化,成为“以孝治天下”的理论依据。
曾子认为,忠君可以作为家庭伦理观念“孝”的组成部分。
他在《大戴礼记·曾子大孝》中说:“事君不忠,非孝也;立官不敬,非孝也。”这表明,忠君的忠义成为孝的一部分,不忠君就是不孝。
这意味着在曾子的理论中,忠已经被纳入孝的范畴,孝所适用的对象由子女对父母的孝,变成了社会中的人对君主的忠诚。
汉朝以孝治国,按照“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”的原则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