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以贵虚为要旨的根本精神,大体包括以道为本、无为、求真、无心之境、安民处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。
学者有无极万一名医,故谓之虚,借此强调万物齐一。其根本目的是要转变人的认识,屈服于人的常情,摆脱现实生活中的这种缓和心灵的痛处。
《弟子仲》一篇借龙叔之口揭示了这一道理:“得而不喜,失而弗忧,生如死,视福如贫,视人如己,视己如人。”
意思就是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淡泊名利,看待生死,坦然自若地看待所有人。而龙叔所说的实际上就是万物齐一的道理。
我们如果懂得了这一道理,便可以对社会生活的贵贱、荣辱、得失以及生死采取超然的态度,在动荡变化中不动心、不留情,达到自然的境界。
列子的生死观也十分独特。列子去卫国的道路上,看见道旁有一个上百年的死人头骨。列子指着头骨对学生说:“人从来未曾死过,也不曾生过。只有我和这个人知道其中缘故。”
列子参透了生命的真相。道家所谓性命双修,所谓死亡就是命的终结,而且回归于天道。对于性而言,不受他物所生,不受他物所化,所以不生、不增、不减。
这里可以简单理解为肉体和灵魂。因为死后的世界只有死过的人才知道,所以列子说:“唯与彼知而未尝生,未尝死也。”
意思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是不生不灭的,这个道理只有他和那个死去的人才知道。而列子知道是因为他看透了生死。
列子御风而行。《列子·黄帝》篇记载,列子师从老商氏,与伯高子为友,进二子之道,乘风而归。
意思就是列子拜老商氏为师,和伯高子做了朋友,向这两位世外高人学习道术,学成后乘着风回来。
而列子可以乘风这件事,不仅仅是《列子》书中有记载,其他古书也有记载。《书义记》里面记载,列子时常在立春这天乘风游于八荒,到了立秋才返回。
这一说就有点神乎其神了。相比之下,《庄子·逍遥游》记载的要靠谱一点。庄子在《逍遥游》里写道:“夫列子御风而行,泠然善也,旬有五日而后反。”
意思是列子驾风行走,飘逸洒脱,15天后返回。那么列子御风而行到底是怎么做到的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