声息、波澜不惊地成立了。
饭后,慕豪杰代替杨晓帆,严辞谢绝了张雷的打球邀请,婉言拒绝了李向光的一起去和领导汇报。
他拉着杨晓帆直接回了家。他再不敢放杨晓帆去单飞了,一切都紧着先拜师再说。
慕远山住在军方总部大院的高干小洋楼,作为军方中为数不多的国士,他享受的级别待遇也是很高的。
杨晓帆以前跟着导师曾来过几次,当时慕远山也很欣赏杨晓帆,指点了他不少东西。
算是第三代弟子里比较看重的一个,但肯定不算是最重视的,并没有大力培养。
主要杨晓帆当时还太年轻,没有太多的表现机会,也没有重大项目研究成果。
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就是杨晓帆的傲气使然。
慕远山的门下很多人,都挤在慕远山重点研究的火控及控制以及自动化领域。
僧多肉少、竞争激烈的现象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,关系比较微妙。
杨晓帆上一世虽然没有如愿上华清大学。
但他始终认为,凭借他自己的能力素质,能够打出一片天地、创造一个未来,不用依靠任何人照顾和庇护。
当初他硕士研究生即将毕业的时候,导师非常看重杨晓帆,很负责地给了他两个建议,并答应帮他具体运作。
一是继续读博士,然后加入慕远山的一个项目团队边学习边科研边攻关。二是如果不愿意读博,毕业后直接加入慕远山的一个项目团队进行科研工作。
毕竟背靠大树好乘凉!
这并不仅仅是军方的习惯,地方大学也是一样的。很多科研大佬指导并收学生,说白了也就是给自己培养人才,帮他的项目干活。
项目圆满完成了,几个博士硕士也就顺利毕业了。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。
杨晓帆却不愿意随波逐流、受人照顾,主动选择了一条更难更累的路自己去闯,去从事一个难度很大的新项目。
结果自是可想而知,成也萧何败萧何!性格决定命运,真是一点错都没有。
慕远山个子很高,很精瘦,但腰板很直。他也不像别的教授一样,眼睛近视或者花了需要戴个眼镜。
他的眼睛炯炯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