街的大亨能够摒弃前嫌,同布尔什维克党员把酒言欢,海权国与陆权国迥异的利益诉求也必将导致美苏关系破裂。
不信且看《维也纳和约》后的国际秩序,彼时英国同俄国的差异可比今日美国同苏联的差距小得多,两家不照样分道扬镳,并最终因巴尔干问题爆发战争?
“战后美国如果要制衡德国,必须依仗法国,其余各国都不足恃。”
奥其尔巴特不懂这些国际局势,他还是有些不明白:“那如果美国选择用德国制衡苏联呢?”
“那我们就再来一次法俄同盟。”德内尔自信地回答道,“我相信美国不会愿意看到这一幕的。”
局势的发展果然如德内尔所料,平安夜那天,德内尔收到了老战友格斯·杜瓦的邀请,希望他能与自己的家人共度圣诞,并嘱咐点播一番即将参军的小杜瓦。
老杜瓦与德内尔交情不浅,这次宴会又是家宴,正适合缓解美国与自由法国之间僵硬的关系。
果不其然,老杜瓦家里不仅有他一个客人,正在华盛顿出差的艾森豪威尔自称无处可去,便“一时兴起”也应邀前来。面对这种“巧合”,德内尔内心颇为愉快,自然不可能挑明。
受德内尔文章的影响,小杜瓦如今成为了一名炮兵学员,正在进行初训。由于炮校地点就在费城,他还能回家过个圣诞。
老杜瓦显然是为儿子的选择感到满意,虽然“战场上人人都不安全”,但“某些人比另一些人更不安全”,小杜瓦选择当炮兵,总比当步兵和坦克兵要好,更胜过去当伞兵。
“现在伞兵招人倒是非常顺利。”艾森豪威尔插话吐槽,“他们津贴确实高,伞兵列兵薪水几乎是步兵列兵的两倍,到中尉的薪水就是步兵的三倍,都快赶上飞行员了。(英语)”
“有命挣钱也得有命花钱,伞兵可是真个玩命的行当。(英语)”老杜瓦随即感慨。
德内尔也出声应和:“其他兵种哪有一出战就往敌人包围圈里钻的。(英语)”
三个老兵对小杜瓦聊了一会战争的经验,便打发他陪伴自己的母亲去了。壁炉旁只剩下了三个“老家伙”,终于可以谈些正事了。
最终是老杜瓦先代表美国官方表了态:“我们现在承认自由法国确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