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艘驱逐舰和一艘驳船的损失令法军撤离的速度进一步下降,尽管德内尔率领的第48团1营前方已经没有什么别的部队了,但整个5月30日上午,都没有一条船将他们带往英国。
法国海军在30日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增援敦刻尔克,只不过船只停靠的位置并非他们所在的海滩,更何况那几条伊兰级快艇和两条驱逐舰的运载量属实感人。
英国人的速度就很快了,海军部从本土征召来的民用船只络绎不绝,源源不断地将英军士兵运回本土,而且撤退效率极其高。
这一点是法军官兵羡慕不来的。
根据驻扎在敦刻尔克的海军联络官的说法,法国海军的主力仍在地中海监视意大利舰队,只能以大西洋舰队有限的兵力主持这场撤退。
更糟糕的是,大西洋舰队大部分船只由于排水量的原因完全无法用于撤离陆军。现在港口已经完全被沉船的残骸堵住,英国人和法国人都只能从海滩和防波堤上撤退。这些地方的水深都很浅,使得巡洋舰和排水量稍大一点的驱逐舰都不敢靠近。法国海军就只能调用如同热风号这样的老船运人,空想级这样的新船是想都别想。
在征用民船这一方面,法国也远不如英国。英国是一个岛国,拥有深厚的海军传统。早在18世纪亚当·斯密所着的《国富论》一书中,英国平民对海军的拥护便显露无疑:“一个有声誉的工匠的儿子往往可以得到父亲的允许去航海。可是,如果他应募作陆军士兵,总要瞒着他的父亲。”
而法国不说是完全相反的,至少也称得上是天差地别。这样的差异就造成了英国海军部在征调民船上的一呼百应——许多渔船、游艇甚至帆船、舢板都踊跃参加“发电机”行动,使得情况由缺船变成缺港口。而法国海军就完全缺乏动员渔民的能力。
英国的水手动员能力远超法国,这是不容置疑的。但在陆军方面,英军相比较与法军而言就大为不足了。对英国陆军来说,向大陆部署36万远征军已经是极限,至于像法军一样:在两个星期内动员一百万人,并在一个月内总共征召两百多万适龄青年入伍……那只能说梦里啥都有。
要是英军真的能以“大英帝国”的人口,按法军的动员水平武装起来,甚至只达到需要法军动员率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