鹤屋,东洋烂大街的店名,叫鹤屋的店铺经营什么的都有。
衡阳路的巷子里就有一间叫鹤屋的日料餐厅,面积不大,生意却是不错。
鹤屋的老板叫罗秋铿,表面上是台湾人,实际是宝安人,原和平建国军旗下羊城绥靖公署驻扎在宝安沙井、松岗的独立第5营下属便衣侦缉队队长。
当时小鬼子在宝安的部队基本是不下乡的,征粮、收保护费、鱼肉乡里的事情都是和平建国军、保安团或皇协军出面在做,便衣侦缉队的口碑稍稍好点,因为他们属于一线部队,主要的任务是渗透、剿杀东江纵队成员,没太多时间找老百姓晦气。
宝安罗氏是当地豪强,实力雄厚,其掌舵人的眼界自然不会太差,早早就未雨绸缪将鸡蛋装在不同的篮子里,凡是有字号的势力几乎都有罗氏的人去投靠,罗秋铿比较倒楣抽中了和平建国军的签。
因为肩负保全背后一大家子的使命,罗秋铿混得比较卖力,初时屡次被小鬼子嘉奖,等过了1944年10月,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小鬼子气数已尽,罗秋铿便开始谋一条活路——冒充一个台籍士兵的身份,兜兜转转来到台北。
他来台北的路上并不孤单,还有一个伴,花田隼人,原华南派遣军第23军旗下步兵第229联队第1中队的一名少尉,属于战争后期的强征兵。
对小鬼子进行归类,可以分为战争前期和战争后期,战争前期多为受训多年的老兵,战斗素养高,自信心高昂,以为自己高人一等,视对手为低等生物,无恶不作。
战争后期由于战事不利,增加了太多的补充兵,多为生瓜蛋子,且经历了享受战争带来的福利到为了维持战争勒紧裤腰带的转折,虽然被虚假的宣传蒙蔽,但自己饭碗里有几粒米还是数得清的,何况真如宣传般攻无不克,干嘛强征自己上战场?
所以,强征兵多是带着悲观情绪出来的,到了岗位了解到真实局势,又看见老兵暴行,心中更为胆寒,他们不得不担心一件事——假如东洋战败,自己和家人会不会被以彼之道还施彼身。
正因为有这种担心,加上老兵当中也不乏清醒派,一部分小鬼子在战争后期做事比较收敛,才发生了一些匪夷所思的事。
如华北方面的小鬼子将自己的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