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驻涧听涛,雷鸣虎啸,千寻急浪竞风流。
北向楹联:
上联:山上挂祥云,云蒸霞蔚,万物争辉添异彩。
下联:门头悬丽日,日暖风和,群峰竞秀显奇观。
当然,这一切苏青竹是欣赏不来的。
可是,他有孤本——《泰轩易传》啊!
自从获得了《泰轩易传》,原只是听闻过名字的苏青竹,就特意去详详细细的打听过了《泰轩易传》的真正价值。
作为六经之首的《周易》,被称为《易经》,早就成为了一门显学。
在唐代时期,将《易经》纳入科举考试范畴这一举措,使得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。
自汉唐以来,对《易经》感兴趣并深入研究它的人如过江之鲫、源源不断。而易学研究逐渐演变成了华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尤其从中唐开始,特别是欧阳詹考中进士后,泉州地区原本那些戴着头巾的粗俗之人纷纷换上书生服饰,开始读书学习,文化氛围日益浓厚,在此背景下,易学研究亦逐渐繁荣昌盛起来。
据史书记载,唐五代时期泉州有关易学研究的着作有陈黯所撰写的《大易裨正书》;到了北宋时期,则增加至 5 部;南宋时更是多达 27 部;元代仅有 1 部相关作品问世。
明朝时,泉州的易学研究迎来了巅峰时刻,有记录可查的易学着作高达 110 部之多!
然而清朝初期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情况,仍有相当数量的易学研究成果,但到了清代中后期,泉州的易学研究却逐渐衰落。整个清代,见于史册的由泉州人撰写的易学书籍共有 64 部,不仅数量上无法与明代相比拟,就连质量方面也相差甚远。
泉州在古代对于易学的研究方面,有四个重要阶段备受瞩目:
南宋时期:此时以李中正为典型人物,他主张通过历史来解读易经。这种方式将易学与历史紧密结合,使得对易经的理解更具深度和广度。
明代中期:这个阶段则由蔡清引领潮流,他倡导用\"理\"来解释易经。这一方法强调理性思维,注重逻辑推理,让人们从哲学层面去领悟易经的奥秘。
明代晚期:李贽成为了该时期的代表人物,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