楼上的苏小丫,听了这些话,心里面不知道是个什么滋味儿。
堵堵的。
仿佛被人塞进了一团棉花。
苏青石同样带着鲜于澍青在苏家村四处转了转。
鲜于澍青不愧是经营粮铺的,眼光就毒辣多了。一眼就看到了已经冒尖的红薯藤和满目长的郁郁葱葱的蔬菜苗。
没办法,这么多人总不能只吃肉吧!外面一时半会儿也没有大量的蔬菜售卖啊。
除了萝卜就是大白菜,除了大白菜还是萝卜,单调得令人发指。
所以,苏小丫就忍不住多浇了一点儿灵泉水。结果就是,红薯藤和蔬菜苗那是噌噌噌点往上长。
特别是蔬菜,长的那叫一个郁郁葱葱。
所以,看到品种繁多的蔬菜和微微冒头的绿色藤蔓,鲜于澍青立即就关注起来。
不耻下问的向苏家村村民请教。
经过你来我往的应答,鲜于澍青已经了解到了苏家村的神奇。特别是红薯的产量,亩产四千斤啊!
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?
这会儿的粮食,亩产可只有几百斤啊!
能够亩产一千斤,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。谁知道,这还冒出来一个亩产四千斤的粮食。
常年负责粮食买卖这一块儿,鲜于澍青只是简单一换算,就能想象得出来,红薯推广之后,带给太天下人的震动有多大。
只要种出来的有亩产两千斤,就能让大部分老百姓都能够吃饱饭,不再饿肚子了。
这苏家,那是万家生佛般的存在。
得民心者,得天下。
如果不是苏家村真的只有这两百来号人,鲜于澍青都要怀疑苏家村的动机了。
如今吗,应该就是像苏青石说的一样,只是单纯的不想老百姓们吃不饱饭。
这是何等的胸襟啊!
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。
对于苏家村,鲜于澍青又有了一个新的认知,心底也涌起了一份欣赏之情。
等鲜于澍青告辞离开的时候,苏青石已经和鲜于澍青达成了一个口头协议:
只要苏家村能够种植出红薯,就会放到鲜于粮铺出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