斐潜当然知道司马徽说了一半的是什么。
《白虎通义·封禅》当中说明了封禅的标准,始受命之时,改制应天;天下太平,功成封禅,以告太平也。也就是说,当一个新王朝建立起来,必须等到新的政治秩序业已形成,即天下坐稳了之后,才具备封禅的基本条件。
呵呵…斐潜摇了摇头说道,某倒是没什么特别之意…只不过,这封禅之举…纠察其因,水镜先生可觉得其异乎?
请骠骑赐教。司马徽说道。
赐教谈不上,就是闲聊…斐潜摆摆手说道,若如《白虎通义》之言为真,那么…秦皇封禅之举,究竟是…益之,亦或是害之?
嘶…这个…司马徽立刻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,不由得吸了一口气。
封禅之说,起于齐鲁。斐潜淡淡的说道,盖因齐鲁之地,唯有泰山为高是也…然则此举最为无据。秦始封禅,汉武因之,经无可查,典无可循,便由方士之说,虚引黄帝而推于神仙…呵呵…
当然,秦始皇封禅的原因,其实有很多,未必是秦始皇不清楚这个事情不靠谱…
一方面是秦始皇本身年岁大了,而年岁越大,便是越发的感觉死亡的临近,身体机能的衰败,然而秦始皇又是面临着许多问题依旧没有解决,然后不得不将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神仙身上,祈求这些神仙的回应,长生不死也好,封禅求福也罢,都是差不多一个意思。
另外一个方面就像是斐潜点明出来的一样,泰山是在齐鲁之地,而这一片区域原本并非是秦国的本土,秦国想要征服这一片土地,要让当时齐国的稷下学宫出来的一大帮子的家伙闭嘴,采纳齐鲁之地的论调,进行一次封禅大典,无疑就是一举数得的措施。
满足于秦始皇内心的虚假安慰,有利于地方性的舆论控制,还可以消耗当地的物资,削弱山东的力量,竖立秦皇为正统的招牌…
秦始皇封禅的时候,想必觉得很好,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卵用。
山东之人即便是秦皇封禅了,小动作依旧是照样做,足可见在当时的环境之下,封禅之事根本就没有多少人相信!
至于管仲那家伙说什么,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,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,基本上都是瞎咧咧,就像是后世股